垂体瘤与颅咽管瘤的鉴别

来源:多比医网 作者:网站小编 时间:2015-04-20

核心提示:   1.垂体瘤 垂体瘤多数位于鞍内,可向上、向两侧、向下生长。一般有蝶鞍扩大,鞍内可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形实性肿块影,边缘
 
  1.垂体瘤 垂体瘤多数位于鞍内,可向上、向两侧、向下生长。一般有蝶鞍扩大,鞍内可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形实性肿块影,边缘光滑锐利,有时由于突破鞍隔向上生长而呈“哑铃”型。如肿瘤长得很大,中心可发生出血、坏死、囊变。实性部分在CT和MR平扫均与脑灰质呈等密密度/信号或稍高密度/信号,较均匀。当垂体瘤分泌激素总量增多时,T1WI信号强度会升高。囊性部分依囊液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在CT上,急性出血形成的囊腔为高密度影,余均为低密度影。如果囊内蛋白含量较高,则囊液的密度可升高。囊性垂体瘤在CT上有时可误诊为空蝶鞍或蛛网膜囊肿。在MR上,囊性部分一般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当囊液蛋白含量较高时,T1WI可呈等或高信号,如果有出血存在,信号改变依出血的演变过程而异,急性期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在亚急性期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在慢性期由于含铁血黄素的形成而在T1WI及T2WI上出现低信号。有时在囊腔内可有液平。
 
  当肿瘤向上生长时,可压迫视交叉及垂体柄使之移位,在MR矢状位上可见三脑室的视交叉隐窝及漏斗隐窝受压变形或消失;肿瘤向两侧生长可包绕颈内动脉,亦可出现海绵窦增大及侧壁外突,这些是海绵窦受累的影像学证据,当有斜坡及岩骨尖受累时,CT表现为局部骨质破坏;MR表现为高信号的骨质被肿瘤组织取代,肿瘤向下生长破坏鞍底时,CT表现为鞍底变薄、破坏,蝶窦内可见软组织影。
 
  因正常腺体与垂体瘤无血脑屏障,CT与MR的增强原理及强化后影像特点相同。实性部分的强化程度与其T2值成正比,囊壁环形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增强扫描可将肿瘤与周围组织区分开,使海绵窦浸润得以清楚显示,表现为在明显增强的海绵窦内有低密度/信号影,对于斜坡及岩骨尖的浸润,平扫显示得较清楚,增强扫描后反而显示不清。在动态扫描中,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3min内海绵窦、颈内动脉、正常腺体与肿瘤之间的密度/信号对比明显。
 
  2.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位于鞍上或鞍上/鞍内,可向各方向生长。在影像学上,肿瘤呈分叶状,少数为类圆形,边界较清。依肿瘤构成,可分为囊性、实性、混合性,混合性者常为囊性部分在上方,实性部分在下方。囊性肿瘤可为单囊或多囊,一般体积较大,囊液在影像上的表现依其所含成分而不同,CT上多为低密度影如囊内含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结晶。 CT值可达-52HU,如囊内蛋白含量较高或有新鲜出血则CT表现为高密度影,因为囊液的吸收系数与蛋白含量呈线性相关,如上述成分均有,可表现为等密度。在MR上绝大多数囊液的T2WI为高信号,T1WI的信号依囊液成分不同而变化较大,当囊内蛋白含量>90g/L或含有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时,T1WI的信号升高,蛋白含量>280g/L时信号强度又会降低,因为此时液体的粘稠度增加。囊腔内如含有角蛋白或钙盐结晶,可使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囊腔较大有时可有液平,CT与MR均可见。
 
  实性颅咽管瘤较少见,体积不大,在CT上为不均匀的等或稍高密度,MR的T1WI上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类似,T2WI多为不均匀的高信号,这是由于实性部分有钙化、小囊变及小出血点。MR对钙化的显示不如CT,在各扫描序列上均为低信号,钙化在T1WI上也可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的实性部分及囊壁可有明显、不均匀强化。
 
  颅咽管瘤向上生长压迫视交叉、三脑室、门氏孔,引起脑积水。肿瘤亦可包绕蛛网膜下腔中的血管如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MR显示优于CT,向鞍内生长压迫蝶鞍时,可有骨质吸收破坏,蝶鞍扩大,鞍底一般正常。CT冠状位可清楚显示这些改变;肿瘤向后颅窝生长时,MR矢状位见病变沿斜坡向后下延伸,推压、绕脑干,可累及桥小脑角,压迫第七、八对颅神经。

上一篇:三大听神经瘤检查方法 下一篇:脑胶质瘤与认知功能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猜你喜欢

便捷查询便捷查询

  •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