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项目

肿瘤科开展对肺癌、食管癌、脑瘤、宫颈癌、卵巢癌、淋巴瘤、皮肤癌等,以及各种转移肿瘤的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

医院信息

  • 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 医院等级:三甲医院
  • 医院规模:1000人及以上
  • 医院类型:专科医院
  • 医保类型:居民医保
  •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17:30

医院地图

医院介绍
中心介绍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已开展放射治疗,随着1964年3月中山医学院华南肿瘤医院建院,学院以中山医学院附属一、二院放射工作人员为班底组成了肿瘤医院放射科。放射科分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两个组,由我国著名放射学家、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兼任科主任,放射治疗组由梁培根负责,半年后正式成立放射治疗科,开始放射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科室成立之初,未设病房,病人以门诊治疗为主。放射治疗设备只有1台浅层X线机、2台深部X线机,1台60Co机。继后增添了一个镭库和一台137Cs机。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放疗科才从头颈科分出5张病床,由放疗医生单独管理。当时放射治疗以60Co机为主,实施等距离照射治疗技术,鼻咽癌治疗水平位列全国前茅。在谢志光、李振权、潘国英和梁培根教授等人带领下,科室提出了鼻咽癌临床分型,制订了射野规范,探索照射剂量以及低能照射的分段治疗模式,同时开展了放射生物和放射物理的研究。1974年,遵循谢志光提出的分段放疗和筛孔治疗,潘国英总结了鼻咽癌分段放疗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潘国英在意大利佛罗伦斯举行的第11届国际肿瘤会议上作了相关报告。1981~1982年,潘国英参与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放射治疗教科书---《放射肿瘤学》。

  改革开放后,医院规模日益扩大,新设备逐渐引进,放射治疗进入到高能时代,从等距离照射发展到等中心治疗,依靠X线模拟机和二维TPS,完成了规范的二维放射治疗,并依靠CT等影像学进展,进一步开展了鼻咽癌临床生物学的研究。1980年医院购置一台法国产、具有电子线和高能X线的直线加速器,并配置了X线模拟机,开展了高能X线的治疗,成为华南地区最早应用高能放疗的一所医院。1983年又引进Buchler后装治疗机。1980年开始,放疗科设置了80张简易病床,1984年设正式病区收治住院病人。病区分成住院病区、东区和西区三个区,其中东区和西区负责收治门诊病人。此时科室又成立了放射物理组、近距离放射治疗组和放射设备维修组,放射治疗科已具相当规模。

  1994年,放疗科分成放疗病区和放疗门诊两部分,实行统一管理。以张恩罴、钱剑扬为代表的专家,提出了鼻咽癌新分期的建议,促成了92’分期的制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研究,从连续靶区的新概念出发,开展了不规则面颈联合野设计和剂量学研究,从而为第三阶段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射治疗奠定了基础。

  2009年,亚洲最大的放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地下放疗中心正式落成,同年12月21日起开始收治病人。新落成的放疗中心建筑面积8942平方米,共有7台直线加速器、2台CT模拟机、3台核通模拟机。这是放疗科学科建设的一个新的平台,也是学科发展新时代的开端。3DCRT、IMRT、VMAT、IGRT、SBRT、呼吸门控技术相继开始临床使用。2014年,TOMO治疗机正式投入使用。近年来,科室致力于提高精确放疗(VMAT和IGRT)的比例,至2014年底,放疗科精确放疗比例突破92%。在管理方面,科室进行了一场医生工作流程的“改革”——放疗科预约新流程开始实施。流程改革的目标是:优化流程,确保质量;挖掘资源,提高效率;平等服务,减少投诉。这一流程的实施彻底消除了多年来放疗科“放疗流程不完善,放疗排期不科学,机器负荷不均匀”的弊端。2014年,涉及医嘱、收费、电子病历等多项功能的放射治疗信息整合平台(Mosaiq Integrate Platform, MIP)正式上线,进一步深度优化了放疗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放疗科模拟机组还创建了省青年文明号,通过营造干净整洁、温馨恬静的就医环境、实施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等各种手段,给病人提供了周到细致的高质服务。

  2015年5月25日,国内首台Versa HD开始收治首例患者,至此全部12台直线加速器全部投入使用,每日可接收800多例患者放射治疗,年收治癌症患者总数将突破8000例,并且全部设备均可实施调强放射治疗,其中包括Tomo及SBRT。另外,磁共振模拟定位机——MR-SIM正在安装,有望年内投入使用。

  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促进了放疗科的巨大发展,截至2015年6月全科共设有3个放疗病区及1个门诊治疗区,拥有病床201张,是华南地区乃至全国、亚洲规模最大的放射治疗中心。现有医务人员共285名(含退休返聘人员3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9名、副高级职称30人、中级及初级职称者233名。
医院介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组成。经过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肿瘤防治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已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尤其是广东省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广东省抗癌协会的依托单位。中心现有员工2375人,病床数1465张,设有33个业务科室,8个职能处室,2个研究科室。2014年门诊量达680476人次,出院人数达76403人次,手术16489例,医疗业务量均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

  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的医教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硕士生导师111名,博士生导师68名,在读研究生502人。中心的多个学科发展居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单位;中心于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组织制订各大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为广大肿瘤病人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在教学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全国,尤其是广东省培养了大批的肿瘤专科人才。中心是国家级医疗继续教育基地,自1964年起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肿瘤临床医学进修班,已为全国培养了3000多名肿瘤专业技术人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我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机构,早在2011年便设置了预防医学部,科学研究工作处于全国肿瘤专科医院领先水平。2006~2013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768项,先后获得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同时开展了数百项临床研究。我中心牵头的12项研究成果被多个国际诊疗指南采纳,并在全球推广应用。中心共有9人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共有71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