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项目

PET-CT设备能开展对肿瘤、脑、心脏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寻找肿瘤原发和转移灶,指导和确定肿瘤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

医院信息

  • 医院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 医院等级:三甲医院
  • 医院规模:1000人及以上
  • 医院类型:专科医院
  • 医保类型:居民医保
  •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17:30

医院地图

医院介绍
中心介绍
  核医学科创建于1993年,本科室以PET/CT、ECT和肿瘤的核素内放射治疗为主要特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有专业精神的高素质医护人员队伍。倚靠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强大的医疗、科研、教学力量,核医学科从设备配置到技术应用上都实现了国内一流肿瘤中心的要求,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核医学科教研基地。

  本科室在2005年又引进了GE公司生产的大型功能分子影像设备Discovery ST16   PET/CT系统。该设备是先进的16排螺旋CT和最高档PET扫描仪设备功能的一体化集合,也是目前国内性能先进的PET/CT扫描仪。PET/CT在早期发现肿瘤病灶,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寻找原发灶及转移癌,肿瘤疗效评估,鉴别肿瘤复发和坏死以及放疗生物靶区定位方面具有其他影像设备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当今医疗设备中最高端的影像产品。

  科研上以临床研究为主,基础研究围绕临床进行。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省部委等十余项各类科研课题的科研工作,现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卫生部基金、广州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山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等科研项目各一项。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山医科大学科技二等奖。本科室还同时承担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和临床实习及进修生课堂教学工作。

  目前核医学科共有医、技、护人员二十人,正副高级教授2名,已成为核素诊断、治疗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现已开展肿瘤、心脏和脑等疾病的PET/CT检查和SPECT显像诊断工作,  并开展利用PET/CT进行放疗生物靶区勾画的研究工作。
医院介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组成。经过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肿瘤防治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已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尤其是广东省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广东省抗癌协会的依托单位。中心现有员工2375人,病床数1465张,设有33个业务科室,8个职能处室,2个研究科室。2014年门诊量达680476人次,出院人数达76403人次,手术16489例,医疗业务量均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前列。

  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的医教研队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硕士生导师111名,博士生导师68名,在读研究生502人。中心的多个学科发展居国内领先水平,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的主委单位,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单位;中心于1998年率先在全国推行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组织制订各大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为广大肿瘤病人提供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在教学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全国,尤其是广东省培养了大批的肿瘤专科人才。中心是国家级医疗继续教育基地,自1964年起卫生部委托开办全国肿瘤临床医学进修班,已为全国培养了3000多名肿瘤专业技术人才。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作为我国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机构,早在2011年便设置了预防医学部,科学研究工作处于全国肿瘤专科医院领先水平。2006~2013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768项,先后获得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同时开展了数百项临床研究。我中心牵头的12项研究成果被多个国际诊疗指南采纳,并在全球推广应用。中心共有9人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共有71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