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病及其分类

来源:爱尔眼科 作者: 时间:2018-08-17

核心提示: 角膜就是人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形似圆球体的半透明部分。它透明无血管,感觉神经非常丰富,处在上下眼皮闭合后的保护之中。它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到达眼底,以获得清

  角膜就是人们俗称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形似圆球体的半透明部分。它透明无血管,感觉神经非常丰富,处在上下眼皮闭合后的保护之中。它保证外界光线毫无障碍地通过到达眼底,以获得清晰的成像,任何角膜的疾病使角膜的透明性、形状、完整性发生变化都可以引起视力下降。

  角膜病是第全球二大致盲眼病,我国约有200万角膜盲症患者,这些患者大部分都可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所以说角膜盲症是可治愈盲。

  引起眼睛角膜炎症的原因及其复杂,除原因不明者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角膜邻近组织疾病的影响

  例如急性结膜炎可引起浅层点状角膜炎,巩膜炎可导致硬化性角膜炎,色素膜炎也可引起角膜炎。眼睑缺损合并睑裂闭合不全时,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等。

  2、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内在性的因素。例如结核、风湿、梅毒等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角膜炎。全身营养不良,特别是婴幼儿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角膜软化症,以及三叉神经麻痹所致的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等。此外尚有原因不清楚的蚕蚀性角膜溃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外伤与感染

  外伤与感染是引起角膜炎常见的原因。如农村的田间地头的农活,当眼睛被秸秆划伤,或者长期佩戴软性隐形眼镜导致的角膜感染等。当角膜上皮层受到机械性、物理性和化学性等因素的损伤时,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就趁机而入,发生感染。侵入的致病微生物既可来源于外界的致伤物上,也可来自隐藏在眼睑或结膜囊内的各种致病菌,尤其慢性泪囊炎,是造成角膜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于角膜移植手术】

  加强角膜病的防治研究是减少因角膜病致盲的重要措施,角膜移植术便是治疗角膜病致盲为有效的主要手段。

  角膜移植术是用健康透明的供体角膜,替换已遮挡患眼视轴的或即将导致丧失眼球完整性的病变角膜。手术目的主要为改善视力者,称为光学性角膜移植术;为去除感染病灶或为减轻疼痛、阻止病变恶化者,称为治疗性角膜移植术;为保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者,称为整复性角膜移植术;为改善外观者,称为美容性角膜移植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穿透性(全层)角膜移植术与板层角膜移植术两种。

  


  


  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及其它并发症,是终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通过周密的复诊制度、完善的检查系统以及医生丰富的经验能够较早地发现术后排斥反应等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排斥反应能够早期联合用药,较好地控制病情发展,从而使手术成功率达到90%左右。爱尔眼科角膜移植专家,人均拥有数百例成功角膜移植经验,以全球先进的飞秒激光技术辅助移植手术,确保手术效果。

  作为为角膜移植手术提供角膜材料的专业机构,爱尔眼库的成立,在某种程度上首先解决了供体角膜材料匮乏这一国内许多单位都面临的难题。在各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红十字会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在公众教育、人文关怀方面的不断努力,爱尔眼库从2006年在长沙成立的第一家眼库,成长为一个覆盖全国的角膜捐献-接收平台,拥有七家专业眼库和八家红十字会角膜捐献登记接收站。每年一千多名志愿者在爱尔眼库签署角膜捐献书,数百位爱心人士去世后,委托爱尔眼库实现其“传递爱心 延续光明”的角膜捐献心愿。在手术方面,爱尔眼科已经成功的开展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板层及全板层角膜移植、全角膜移植和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等各种高难度的手术方式,已成功地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痛苦,使之重见了光明。每年能完成500多例角膜移植手术,手术的数量及质量均居于省内水平。

  


  尽管多年来,爱尔眼库已为角膜移植患者提供了一定量的材料,但角膜来源仍有很大限制。因此,我们有义务加强宣传,争取社会各界支持,鼓励更多的人去世后捐献眼组织,让逝者的生命得到延续,让盲人重获光明。相信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光明!

  角膜位于眼球前端,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黑眼珠”部分。它除了具有保护内容物的作用外,还是眼球屈光成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角膜非常透明,没有血管。在免疫学上排除反映相对较轻,因此,角膜移植是器官移植中成功率高的。部分常见角膜疾病如下:

  一、细菌性角膜炎

  【概述】

  是临床常见化脓性角膜炎之一,近年来常见致病细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和莫拉菌。配戴角膜接触镜、角膜外伤、取异物术后、慢性眼表疾病如泪囊炎、睑缘炎、干眼及倒睫、全身免疫力低下及糖尿病为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

  1、结膜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角膜基质浸润、溃疡,发展可致后弹力层膨出甚至穿孔。前房积脓,多为无菌性。不同病原菌及病程临床表现差异大。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灰白色基质浸润,可发展为基质脓肿(图4 -48)。铜绿假单孢菌性角膜炎特点为发展迅速的溃疡、基质溶解和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可发生角膜穿孔。

  2、实验室检查病灶刮片检查,Gram和Giemsa染色;细菌培养,常规培养基有血、肉汤和巧克力培养基,同时行药物敏感实验。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

  


  【处理原则】

  1、去除病因或诱因,如睑缘炎、泪囊炎。

  2、控制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方法应根据角膜炎严重程度。小溃疡、前房反应轻者可单纯局部应用1~2种广谱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每30~60min 1次。有效者可减少点药次数至2h 1次。严重病例可配制针对G+菌的高浓度头孢唑林( 50mg/ml)或万古霉素(25~50 mg/ml),针对G-菌的高浓度的头孢他定滴眼液(50 mg/ml),初起30min内可5min点眼1次,24h内每30min 1次,两种滴眼液交替间隔5分钟点眼。溃疡累及巩膜或眼内者应加全身抗生素治疗。当培养结果显示病原菌耐药且临床病情仍进展时应换药。

  3、采用睫状肌麻痹剂减轻睫状肌痉挛、防止虹膜后粘连(复方托吡卡胺)。

  4、糖皮质激素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角膜穿孔的危险,仅在病原菌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明确,抗生素治疗有效的病例,7~10天后可酌情加用糖皮质激素点眼。

  5、严重病例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结膜瓣遮盖或角膜移植术。

  【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角膜溃疡愈合,角膜永肿浸润消退,可遗留云翳、斑翳或白斑,前房反应消失。

  3、停药1月无复发。

  二、真菌性角膜炎

  【概述】

  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主要致病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弯孢霉菌、青霉菌和念珠菌。前四者为丝状真菌,是角膜炎主要致病菌,后者为酵母菌,常见于有慢性角膜病变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近年来镰刀菌致病比例明显增高,占真菌性角膜炎感染菌39%~63%,曲霉菌致病比率有下降趋势。

  【诊断标准】

  1、病史 多有植物性眼外伤史,部分患者有糖皮质激素点眼、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配戴角膜接触镜或有全身免疫力低下及糖尿病等。

  2、体征 丝状菌感染多见于外伤后,病灶较大,多位于中央,可有菌丝苔被,边界不清有伪足及卫星灶,常波及深基质层和眼内,合并内皮斑和前房积脓(图4 -49);酵母菌感染多见于免疫抑制剂使用患者,病灶较小而局限,呈钮状突出,边界清楚,很少向深层发展。

  3、实验室检查 病灶刮片检查,KOH湿片法发现真菌菌丝即可确诊:真菌培养,常规培养基有Sabouraud培养基,可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4、特殊检查 共焦显微镜,是一种活体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可以看见角膜中菌丝,阳性率高达90%以上。

  


  【处理原则】

  1、局部点用5%那他霉素滴眼液(镰刀菌首选)或0.25%两性霉素B滴眼液(曲霉菌及念珠菌首选),每30~60min 1次,以后逐渐减少维持4~8周。局部刮除上皮有助于提高药物渗透性,增强疗效。

  2、严重病例全身应用氟康唑静滴,200mg每日1次,或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日1次,疗程3周。

  3、应根据临床治疗效果和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4、采用睫状肌麻痹剂减轻睫状肌痉挛、防止虹膜后粘连(复方托吡卡胺)。

  5、禁用糖皮质激素点眼。

  6、严重病例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结膜瓣遮盖或角膜移植术。

  【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角膜溃疡愈合,角膜水肿浸润消退,可遗留云翳、斑翳或白斑,前房反应消失。

  3、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组织中无残留菌丝。

  4、停药3月无复发。

  三、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

  【概述】

  是一种常见的角膜基质营养不良。主要累及中央部角膜,一般无自觉症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连续数代遗传,外显率可达90%。

  【诊断标准】

  1、多数有家族史。

  2、双眼对称性发病,程度可不一。

  3、角膜中央浅基质层及前弹力膜下可见边界清晰的白色颗粒,颗粒间为正常透明角膜(图4 -64,图4-65)。逐渐向深基质层发展,颗粒变大,数目变多,但很少累及角膜周边部。晚期病变(40岁以后)病灶可融合,混浊颗粒之间呈现弥漫性毛玻璃样混浊,严重影响视力。

  


  【处理原则】

  1、无自觉症状可观察,点用人工泪液。

  2、上皮糜烂者用润滑剂、戴软性角膜接触镜。

  3、病变位于浅基质者可用PTK治疗,或板层角膜移植术,累及深基质者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预后一般良好。复发者可采用PTK去除混浊。

  【治愈标准】

  1、角膜治疗区域或角膜植片透明。

  2、病情稳定1年以上无复发。

  四、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

  【概述】

  角膜基质营养不良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发病率较颗粒状及格子样营养不良低。累及中央及周边角膜,早期引起视力下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病家系中多为近亲结婚者发病。

  【诊断标准】

  1、双眼对称性发病。

  2、角膜中央可见边界不清但相对局限的白色混浊斑块,病灶间角膜基质弥漫性混浊。病变由中央前部基质逐渐向深基质层及周边发展,中央病变较表浅,周边为深(图4 - 66)。角膜上皮不平整。晚期后弹力层可受到侵犯并向前房突出滴状。

  


  【治疗原则】

  1、上皮糜烂者用润滑剂、戴软性角膜接触镜。

  2、早期病变位于浅基质者可用PTK治疗,或板层角膜移植术。

  3、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本病为确切的治疗措施。

  【治愈标准】

  1、角膜治疗区域或角膜植片透明。

  2、病情稳定1年以上无复发。

  五、圆锥角膜

  【概述】

  圆锥角膜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约50/100 000人,是以角膜进行性变薄、锥形突出以及高度不规则散光为特征。青少年发病,几乎均为双眼,但双眼病程进展不一。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有:

  1、遗传因素 不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代谢紊乱 患者体内及角膜组织中胶原酶活性增高。

  3、变态反应 部分网锥角膜患者合并存在湿疹、哮喘或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诊断标准】

  1、早期直接检眼镜0.3m外检查眼底可见油滴样红色反光。视网膜镜检查可见不规则剪刀反光。裂隙灯检查角膜可见Vogt线,为出现于深基质层的细小垂直条纹,眼球加压后可消失。角膜曲率计显示不规则散光,角膜地形图下方角膜变陡。

  2、晚期可见Fleischer环,为圆锥基底部的上皮铁质沉着,呈淡黄色,环形或半环形。来源于泪液中的铁质(图4 -68)。Munson征:向下注视时,下睑膨隆。角膜中央明显变薄前凸,角膜基质瘢痕,网锥顶端可形成凸起的结节。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不规则散光及K值加大。

  3、急性水肿期为角膜后弹力层急性破裂,房水进入角膜造成基质和上皮急性水肿(图4—69)。6~10周愈合后彤成角膜瘢痕(图4—70)。

  


  【处理原则】

  1、早期可单纯用框架眼镜矫正。

  2、出现不规则散光时应配圆锥角膜专用硬性角膜接触镜,对锥底过大或不能耐受角膜接触镜者可试配透气性巩膜接触 镜。

  3、对不能耐受接触镜、角膜无明显瘢痕者可采用板层角膜移植术,包括角膜表层镜片术( EP)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LK)。

  4、角膜有瘢痕形成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治愈标准】

  1、视力稳定。

  2、角膜曲率稳定,厚度基本正常。

  3、病情稳定1年以上无复发。

  结膜俗称白眼膜,依据位置不同分为上下眼皮内面得睑结膜,眼球表面的球结膜以及连接这两个部分的穹窿结膜。它们在上下眼睑和眼角膜之间形成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结膜囊。部分常见结膜疾病如下:

  一、翼状胬肉

  【概述】

  是发生在睑裂区角膜鼻侧或/及颞侧的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变性侵及角膜的一种疾病。有一定遗传倾向。在炎热、干燥、有尘埃及日照量大地区人群发病率高,其中紫外线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诊断标准】

  1、分为结膜期、角膜前期、角膜后期及复发性胬肉。

  2、结膜期胬肉为睑裂部结膜肥厚、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相连,呈三角形向角膜方向发展。荧光素染色可见该处结膜上皮点状脱落(图4-37A)。

  3、角膜前期胬肉为肥厚充血的结膜纤维血管膜呈三角形,头部越过角膜缘向角膜伸展2~3mm,未及瞳孔区。头部与颈部与角巩膜缘组织粘连。

  4、角膜后期胬肉为头部呈灰白胶样隆起,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进展缘越过瞳孔区。头部邻近组织可有钙化变性,达前弹力层(图4 -37B)。

  5、复发性胬肉多伴有不同程度睑球粘连和眼球运动障碍,胬肉与角膜、巩膜组织粘连紧密,不易分离。

  【处理原则】

  1、避免过度紫外线照射,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

  2、点用人工泪液预防或缓解干眼。

  3、炎症活动期充血明显者可点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少量点用皮质类固醇眼液。

  4、对于如下情况考虑手术治疗:侵犯视轴影响视力,引起散光,发生复视,炎症反复发作,形态异常及美容要求。手术切除联合白体结膜移植复发率在2%~16%之间,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复发率在3% ~10%之间,联合羊膜移植复发率在10% ~ 37.5%之间。

  5、双侧胬肉可于上方取两块梯形结膜组织分别移植于鼻侧和颞侧,或一侧结膜移植,一侧羊膜移植。

  6、复发胬肉手术治疗首选切除联合角腆缘干细胞移植,角膜混浊严重者可联合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中可酌情使用丝裂霉素。

  【治愈标准】

  1、结膜无充血肥厚,角膜缘无血管长人,角膜透明或遗留少许云翳。

  2、1年以上无复发。

  二、角结膜干燥症(干眼症)

  【概述】

  角结膜干燥症是指由于泪液的量或质的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又称为干眼。在成年人中其发病率在10%~15%之间。根据病因可将干眼分为两大类:泪液分泌不足和蒸发过强(表4-1)。

  


  【诊断标准】

  1、症状,是诊断干眼必需的,也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常见症状有: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红、眼痒、视疲劳、睫毛上有分泌物、晨起睁眼困难,对较严重干眼患者询问口干、关节痛可提示SS的可能性。

  2、泪膜不稳定。BUT<10s为中度异常,<5s为重度异常。

  3、眼表面损害,主要依据各种染色(虎红染色评分≥4或荧光素染色评分≥l)(图3-9)。

  4、在上述检查基础上,有泪液分泌试验异常(表麻下5min≤5mm,或无麻醉下≤10mm),考虑为泪液分泌不足型干眼。

  5、存在睑板腺异常而泪液分泌试验正常考虑为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的泪液蒸发过强型干眼。

  【处理原则】

  1、干眼难以治愈但多数不会对眼部造成严重损害,治疗上应以缓解症状、避免并发症为主。应使患者对病情及治疗效果有充分理解,使配合治疗。

  2、避免不利因素(如干燥、灰尘、烟雾环境等)并治疗相关疾病(如睑缘炎、睑板腺炎、全身胶原血管性疾病);停用或更换全身或局部使用对泪液有影响的药物;在阅读、使用电脑、驾驶时应注意瞬目。

  3、对干眼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病变的严重程度(表4-2)。

  4、人工泪液是治疗各类干眼的重要方法,对重症患者使用抗炎药物,包括低浓度糖皮质激素、0.05%~0. 1%环孢霉素A滴眼液,对睑缘炎患者可口服四环素或强力霉素。

  5、对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患者考虑手术治疗,泪小点阻塞或泪小管阻塞术是常用方法,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泪道阻塞。临时性常用胶原塞多在1周左右溶解吸收,主要用于观察放置后是否出现溢泪。硅胶塞可保持数月至数年,热敏性丙烯酸多聚体(SmartPlugTM,Medennium)则可根据泪道变化形状,并永久停留于泪小管中。泪道阻塞术适于基础泪液分泌减少、没有明显眼表炎症的患者,特别适于老年人。

  6、严重缺乏泪液患者上述治疗均无效可能需行自体颌下腺移植术。

  


  【治愈标准】

  1、多数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去除病因及对症治疗一般可缓解。

  2、环境因素或其他外界因素所致者去除致病因素可能治愈,患者症状消失,BUT大于10s。角膜透明。停药3月无复发。

  


  三、单纯性细菌性结膜炎

  【概述】

  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眼病,以大量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为特征。常侵犯双侧,多为双眼同时或间隔1~2日发病,3~4日达高峰,后逐渐减轻,一般10~4日痊愈。多由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或链球菌等引起。

  【诊断标准】

  1、起病急,结膜充血,表面大量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图4 -28)。严重感染病例可形成假膜,称假膜性结膜炎。

  2、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Gram和Giemsa染色可见大量细菌;细菌培养阳性。

  【处理原则】

  1、分泌物多者可用生理盐水行结膜囊冲洗,每日1~3次。

  2、控制感染,使用广谱抗菌素滴眼液治疗,如0. 3%妥布霉素、0.3%氧氟沙星滴眼液、0. 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每小时1次。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儿童可点用抗生素眼膏,每日四次。

  3、如果角膜未受累,可加用皮质类固醇滴眼剂,以减轻病症。

  【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

  3、停药1月无复发。

  四、衣原体性结膜炎(沙眼)

  【概述】

  是一种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双眼慢性传染性眼病,常见于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是常见的可预防的致盲性眼病。

  【诊断标准】

  1、结膜充血、肥厚、血管纹理不清,睑结膜滤泡增生,大小不等,含胶样物质。病变以上睑和上穹窿结膜为主。

  2、角膜血管翳为沙眼特征性表现,血管末端和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常发展为浅溃疡,愈合后形成角膜小凹(图4 -30A)。

  3、慢性沙眼期可出现睑结膜瘢痕,早出现于上睑结膜的睑板下沟处,白色水平线状(Arlt线),逐渐可形成网状(图4-30B)。

  4、至少符合下列中的二项可诊断沙眼:上睑结膜5个以上滤泡:典型的睑结膜瘢痕;角膜缘滤泡或Herbert小凹;广泛的角膜血管翳。

  我国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将沙眼分为三期。

  I期一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一退行期:白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残余少许活动性病变为止。

  Ⅲ期一完全结瘢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同时制定了分级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占上睑结膜面积多少,分为轻(+)、中(+)、重(+++)三级。占1/3面积一下者为(+),占1/3 ~2/3者为(++),占2/3以上者为(+++)。角膜血管翳分级:血管翳慢入角膜1/4以内者为(+),达1/4 ~1/2者为(++),达到1/2~3/4者为(+++),超过3/4者为(++++)。

  1988年WHO制定了新的沙眼分级诊断标准。

  TF(沙眼滤泡期)上睑结膜5个以上滤泡,直径大于0.5mm。

  TI(沙眼炎症增强期)上睑结膜增厚至50%以上结膜血管纹理不清。

  TS(沙眼瘢痕期)在睑板结膜出现白色线状或带状瘢痕(Arlt线)。

  TT(沙眼倒睫)至少有一根倒睫摩擦眼球。

  CO(角膜混浊)角膜混浊至少累及瞳孔缘,视力低于0.3。

  【处理原则】

  1、急性期重症病例可口服阿奇霉素1.0g,顿服一次。在流行地区每6~12月重复使用。

  2、局部点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眼水及眼膏。

  3、重症沙眼可行沙眼压榨术,并继用局部药物治疗。

  4、对出现睑内翻、倒睫患者给予手术治疗。

  5、提倡一人一毛巾一脸盆或流水洗脸法。

  【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结膜无充血滤泡,可遗留瘢痕,角膜透明。

  3、停药6月以上无复发。


上一篇:近视眼激光手术 下一篇:爱尔眼科总裁李力:创新不仅是...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猜你喜欢

便捷查询便捷查询

  • 预约挂号